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与政策选择,取决于对宏观经济增长原因和问题的判断。在这方面,国内学界依然存在分歧。比如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向消费转型、中国从投资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。不过,相关专家表示,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吃出来的,不是消费出来的,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投资出来的。在拉动中国GDP增长的投资、消费和出口这“三驾马车”中,消费所占比重远低于投资,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在理论上说不通,而经验上,也有美国、欧洲家庭过度负债造成危机的前车之鉴。实际上,目前阶段中国经济增长靠投资而不靠消费,是林毅夫近年来一向的观点。
检索他2013年以来的观点,可以归纳为几点:
1、没有投资,就不会有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,劳动生产率水平自然就不会有提高,增加消费就成了无源之水。
2、消费非常重要,但消费必须是经济增长的结果,不能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。专家认为,消费在当期是需求,但是消费完了就没有,所以不可持续。投资在当期是需求,到了下一期,转为生产力,可创造收入支持新的需求,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。
3、过分强调消费,是没有分析中国目前所处的阶段特性。林毅夫认为,如果接受国外那些理论,让中国必须以消费为主,这是公然要求中国陷入危机。现在发生危机的国家多是过多消费造成的,从来没有看到一个投资过多而造成危机的国家。更没有看到,在经济发展过程中,因为按比较优势进行过多投资而发生危机的国家。
在当前中国经济的转型阶段,其一,过于忽略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。官方统计显示,2016年全年,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.6%;2017年上半年,消费的经济贡献率为63.4%。这些数据都显示,消费已持续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。其二,从投资社会转向消费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过程,不是一蹴而就,也不是一夜发生,它需要经过不短的过程。其三,中国是大国经济,区域差别、城乡差别、收入差别都较大,每一个不同的消费群体都有相当大的规模,但消费的拉动作用和规模都在逐渐增强。中国近年每年的居民境外消费就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,显示出消费的巨大能量。其四,投资过多不发生危机的看法站不住脚。中国经济当前的许多结构问题,都与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率问题有关。总体来看,重视消费应该成为今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目标。